當前位置: |
中國五冶為南充捧回首座魯班獎杯
    發(fā)布日期:2019-12-19
“一江嘉陵憶古渡,十里畫卷展新韻”。
歷史名城南充在2019年底收獲了一個金光閃耀的“禮物”。由中國五冶集團承建的南充市濱江路、西華路城市主干道提升改造項目摘得建筑行業(yè)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這也是魯班獎首次花落南充。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提升以后的道路明顯感覺更加平穩(wěn)、寬敞,道路綠化也相當漂亮,駛過這段路心情很舒暢!”南充市民王亞平說。這種舒暢感得益于五冶建設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此次參與魯班獎評選的標段為濱江路桓子河大橋至上中壩大橋段的道路綜合改造提升、綠化打造及濱江景觀長廊、桓子河大橋匝道、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等。在改造過程中,中國五冶始終堅持精益求精、優(yōu)于標準、毫米必爭、力求完美。
例如,為了避免道路重復開挖,杜絕“拉鏈馬路”,整治地下空間,中國五冶在此次濱江路改造中對道路進行了專業(yè)勘探、設計和精細的施工,路基扎實,路面平整緊密,在增強道路美觀性和行駛平穩(wěn)感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了路面發(fā)生沉降、開裂的可能。同時,地下排水管道線性平順、接口嚴密、防水性能高于規(guī)范要求,將更加有效地防止地下管道漏水,避免對路基造成浸泡、下沉的不良影響。
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是工匠精神的內在靈魂。在該項目中,中國五冶應用建筑業(yè)十項新技術6大項、13子項,并自主創(chuàng)新形成專利13件,科技成果1項,工法2項。尤其是在濱江路地下頂管施工過程中,由于地下管網和地質條件復雜,項目部從地鐵盾構技術中尋找靈感,研究出適合南充地質情況的先進頂管施工工藝,形成了《舊城區(qū)復雜環(huán)境下頂管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科技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該技術成果的助力下,中國五冶引進最先進設備、最優(yōu)秀人才抽調到項目部,保證了項目每天以前進20米的速度,完成濱江路數公里的頂管任務,既保證了施工過程安全,又消除了對周邊道路及建筑物的影響,得到了業(yè)界一致好評。
再創(chuàng)新的同時,如何用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五冶建設者依嘉陵江穿城而過的天然地理優(yōu)勢,合理利用地形,依江而建,形成了堤頂綠道、親水平臺、海綿江灘的多層次功能空間系統(tǒng)。
豐富景觀中蘊藏的是新技術新工藝。建造過程中,中國五冶采用了18種節(jié)能環(huán)保材料,在增強降噪、耐磨、抗滑移性能,延長路面使用壽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美化景觀、降低能耗等方面均效果顯著。此外,中國五冶還采用了超過40種綠色施工措施,如滲水管基坑降水施工工藝、雨水回收利用技術、揚塵控制技術措施、可周轉圍擋及可周轉板房等,減少了施工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揚塵、噪聲等污染,讓城市的建設從始至終與綠色相擁。
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央企擔當
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城市主干道的提升改造,助力南充城市大改善、大變樣,靠的不僅僅是匠心,更是中國五冶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強大實力。
能打硬仗的背后是“訂單只要一簽字、履約就是百分百”的五冶擔當,是“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企業(yè)精神。
面對如此大體量的工程,中國五冶在每個施工標段設立現場指揮部,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制定以小時為單位的工期進度表,將作戰(zhàn)圖掛到施工現場,責任到人,動態(tài)調整。同時加緊資源調配,在中國五冶舉全集團之力的配合支持下,項目增加了3倍機械和精干人力,近千人參與作戰(zhàn)。他們斗酷暑、戰(zhàn)嚴寒,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堅守在項目一線,有的員工甚至連春節(jié)都沒有回家休息,始終在現場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如果說“能打硬仗”靠的是信念與精神,那么“善打硬仗”則彰顯了中國五冶的技術優(yōu)勢和項目管理水平。
該項目自開工起就以創(chuàng)“魯班獎”為目標,創(chuàng)新性的建立了以承建單位牽頭,其他相關方共同參與的創(chuàng)獎管理機構,精心組織創(chuàng)獎策劃,明確各單位創(chuàng)獎目標,落實各獎項責任人及完成時間。在履約過程中建立了嚴格的考核機制,實施中檢查對比實際工作推進情況并進行考核,按照時間節(jié)點進行偏差分析及糾偏。此外,為了最大限度提高履約效率,項目全過程運用先進的BIM綜合管理平臺,將計劃、物資、勞務管理、資源配置等管控要素和BIM技術有機結合,實現了項目各項信息的可視化,使得建設各方信息、資源共享互通,從而高效推動項目建設,助力全過程精準管控。 (中國五冶集團 陳 蕾/文 鄧 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