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遼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人的胸懷,且是鋼鐵人的情懷。

他們平凡、普通,無所畏懼;他們理解、堅持,迎難而上;他們睿智、感恩,熔煉自身。在新中國鋼鐵事業(yè)的發(fā)展長河中,有這樣祖孫三代,先后歷經(jīng)承鋼、太鋼、武鋼、寶鋼、湛鋼,從第一代人到第三代人參加工作,跨越歲月六十一載,她們用不虛度光陰的人生態(tài)度,用默默奉獻的無悔青春,向我們展示了鋼鐵人博大的胸懷和情懷。

他們從遠方走來,匯聚鋼城;他們一路奔波,苦以堅韌;鋼鐵事業(yè)仍在她們手中傳承,走近她們,讓我們一起來聆聽……

第一代鋼鐵人

第一代鋼鐵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平凡的母親。

她是在子女心中尊敬的長者,是在丈夫心中知書達理的妻子,是同事中眼中勤勞平凡女性,是鋼鐵世界里巾幗不讓須眉的知識女性。

母親,孫秀蘭,1941年出生在河北承德,1960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工作三十余載,多年被評委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單位就是河北承德鋼廠。隨著國家大建設的發(fā)展,與五湖四海的大軍于1965年從河北承德鋼廠轉戰(zhàn)山西太原鋼廠,1979年從山西太原鋼廠轉戰(zhàn)上海寶山鋼廠,尤其是在上海寶鋼,是她生活工作時間最長,記憶最多的一方熱土。

寶鋼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工業(yè)投資項目,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鋼鐵工業(yè)最大的事件就是建設寶鋼。時間定格在1978年,那是在寶鋼建設初期,鋼鐵廠需要開展大建設工作。當時,這位母親已有三個兒女,一家人也其樂融融。突然丈夫的一句話,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寧靜,丈夫作為寶鋼第一批建設者,需要火速趕往上海,任務緊急,如何決定,就在艱難抉擇之際,作為妻子毅然決定,舉家南上,隨夫奔赴上海。

剛開始建設的上海寶鋼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到寶鋼初期,他們生活非常不適應,不習慣,尤其是上海的飲用水、氣候,住房、交通,甚至是消暑解渴的一根雪糕。飲用水沒有北方那份熟悉的清涼和甘甜,甚至還有點咸咸的味道;夏天很炎熱,身上會起痱子,酷暑難耐;冬天陰冷潮濕,人會生凍瘡,潮冷難忍;住房在建設工地旁邊的板房、鐵床、四處透風,沒有電風扇、冰箱。現(xiàn)場用酸梅湯、綠豆湯解暑,晚上用涼席坐在馬路邊消暑;寒冷的冬日沒有取暖設備,用暖水袋已經(jīng)算很奢侈了,一個暖水袋還要全家輪流用;交通更是困難,若想去百貨商店買一件衣服,那可要輾轉一天,從早上天不亮出門,回到家已是很晚,這也是每逢春節(jié)來臨才可享受的。寒來暑往的工地現(xiàn)場艱苦著、熱鬧著;早出晚歸的節(jié)奏,他們?nèi)諒鸵蝗眨陱鸵荒?,從未抱怨過。

繁忙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直到上海寶鋼85?9投產(chǎn),他們搬進了鋼廠邊上的磚房。1986年又搬家到鋼廠邊上的月浦生活小區(qū),逐步有了電風扇、電冰箱。三個孩子參軍、上學、工作,一切平穩(wěn)有序,然這位母親卻因高負荷工作運轉,患上青光眼,幾經(jīng)手術,無法康復,導致右眼失明。按照當時鋼廠誰承建誰檢修的原則,母親又加入了寶鋼冶金運營服務的大軍,依然為鋼鐵廠服務著,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鋼城。

1990年退休后,母親熱心居委會工作,與街坊鄰居相處融洽,是家里家外的知心人,難能可貴的是陪孫輩讀書,直到把孫子、孫女送入理想大學,代女兒照顧病重的婆婆。2017年愛人過世后,自己獨立生活,安排有條有理,從不打擾兒女,為兒女作出了榜樣。

第二代鋼鐵人

第二代鋼鐵人的主人公,是母親的女兒李文清。

李文清,1969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大學畢業(yè),1990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在上海寶鋼工作二十四載,2014年扎根湛江,支撐湛江鋼鐵建設。2014年獲得上海市巾幗標兵,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

李文清是伴隨著上海寶鋼的建設和父母來到上海,她是聽著板房后工地上轟鳴的打樁聲、敲擊聲長大的,不習慣也會成為習慣,不愿聽也得聽。每每放假的時候,她總會從自家板房后,花上2分鐘,走到建設中的寶鋼原料、燒結工地,感受火熱的施工現(xiàn)場,分享父母建設工地的樂趣。

耳聞目睹父母建設寶鋼的情景,年輕的女兒的心中烙下深深了的印記。時間定格在1990年。那個時候的她,本可以留在學校當老師,但她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父母所在的單位-上海寶鋼,而且就在父母曾經(jīng)建設過的原料、燒結、連鑄等區(qū)域。每天騎車往返于施工現(xiàn)場,加班加點是常事,方便面、榨菜是家常便飯。風雨兼程的歲月里,她從事過電氣調(diào)試、采購、資產(chǎn)、經(jīng)營、黨務等不同崗位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四年。如今已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管理者,獲得了諸多的省市級榮譽。對此,她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

湛江鋼鐵是寶鋼“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主戰(zhàn)場,寄托了寶鋼“鋼鐵報國”夢想的“夢工廠”,也是打造世界最高效率的碳鋼板材生產(chǎn)基地。時間到了2014年,當她得知寶鋼在湛江新建一個鋼廠,需要抽派人員到湛江支援時,她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主動請纓,奔赴湛江。如今在湛江鋼鐵已經(jīng)工作六個年頭,千余個日日夜夜。湛江鋼鐵基地遠在湛江東海島,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地處亞熱帶氣候。盡管寬闊的大海美麗迷人,盡管四季常青的樹木翠綠映眼,但基地建設的環(huán)境依然非常艱苦,依然困難重重。初到湛江,也是一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潮濕,炙烤,飲用水極差,住的是單宿、吃的是無味的飯菜,上廁所大家會擠在一起,更有甚者,少吃飯、少喝水;洗澡也要排排隊,甚至很多人用涼水沖洗。若要改善一下生活,離建設最近的東簡鎮(zhèn)也要半小時的路程,且沒有正式道路,都是黃土,黃泥路。那種滋味,那種難受,難以言表。時常為了建設項目的施工占地,他們幾經(jīng)搬家,東搬西挪,氣候不適宜不說,但卻是每天的身心疲憊。建設中的工作更是“5+2”,“白+黑”連軸轉的模式,這樣的工作生活一晃就是五年。

五年光景,承載著廣大建設者二次創(chuàng)業(yè)夢想的湛江鋼鐵1#、2#高爐已順利點火。一座新的鋼城已巍然屹立在南海之濱的東海島上,用不同的色彩劃出了各生產(chǎn)廠的清晰面貌。道路兩旁的鳳凰木綠意蔥蔥,大紅花開遍鋼城,道路整潔干凈,交通秩序安全井然。2019年3月,湛江鋼鐵三號高爐已開工建設,這又將是一場催人奮進的戰(zhàn)斗。

五年來,她沒有回上海和父母過一次春節(jié);五年來,她的兩位的親人先后過世;五年來,她沒有給領導出過一次難題;五年來,她為企業(yè)所付出的艱辛已不計勝數(shù)。

第三代鋼鐵人

第三代鋼鐵人的主人公:母親的孫女李思琦

李思琦,1994年出生在上海,2017年東北財經(jīng)大學本科畢業(yè),2018年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放棄金融機構、事業(yè)單位的白領工作,在父母的影響和感召下,繼承祖父母輩的傳統(tǒng)專業(yè),2019年邁進鋼鐵企業(yè)。

李思琦,一個90后的獨生子女,在她身上卻沒有嬌嬌女的樣子。她從讀書開始,沒有人帶她補課,也沒有給她補課,都是靠她自覺作業(yè)、學習。在高中、大學住校期間,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學習,奮斗成長。尤其是在美國讀研時,只身一人簽證、乘飛機、乘大巴車,帶著三個大皮箱輾轉到學校,辦好自己入學的一切手續(xù)。在學習期間,養(yǎng)成了獨立的習慣,做的飯菜絕不遜色。研究生畢業(yè)后,一個學金融專業(yè)的留學生,本可以選擇更多的金融機構,事業(yè)單位,當白領小姐,而她卻選擇了鋼鐵企業(yè),進入藍領階層,繼承祖父母輩的傳統(tǒng)專業(yè)。在工作中,她認識了很多人,接觸了很多事,她突然感覺鋼鐵不是冰的,也是有著溫度的。尤其是在高溫烈日下,看到了鋼鐵廠里師傅們的辛勤工作和無私奉獻,所見所聞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她,感動著她,一句“感覺怎么樣”,“一切還適應吧”,給她足夠的溫暖力量。讓她對鋼鐵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祖輩和父母輩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理解。尤其是在進入公司后,每天帶著思考去工作,認真完成每項任務,逐步適應了工作環(huán)境和要求,并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

女兒一直認為,感恩是一個人最美的情懷。非常感恩企業(yè)對她的接納,感謝父母對她的教導,更感謝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自己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遠比上輩人來的幸福。今天她堅信,自己所學的專業(yè)一定能在企業(yè)和崗位中得到應用,并發(fā)揮作用。她深知自己的工作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既然選擇了鋼鐵廠的工作,就要把每件事情做好,虛心向師傅們學習請教,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融入青春火熱的工作中,磨練自己,成就自己。給她一個平臺,還你一個驚喜。

寶鋼的建設,是父母這代人用夜以繼日的工作熱情,用鋼鐵一般的頑強意志,無私無畏,為鋼鐵事業(yè)默默奉獻。

湛鋼的建設,是女兒這代人用以苦為樂的奉獻精神,不忘初心,使命擔當,用不停歇的腳步,為鋼鐵事業(yè)增添干勁。

如今,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又一代年輕人承載希冀,用青春和夢想繼續(xù)譜寫鋼鐵事業(yè)的新贊歌?!?span style="text-indent: 2em;">(中冶寶鋼 文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