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憲

古人有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熱情似火的八月,即將轟轟烈烈的走來,武漢這座城市,用它極度的熱情擁抱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舉世矚目的軍運會即將在此舉行。這是全世界軍人的奧運會,也是全世界軍人的驕傲。同時,更是曾經戰(zhàn)斗在這片熱土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路工程第二師指戰(zhàn)員們的自豪。

那是1954年12月28日,一個異樣寒冷的冬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公路二師的近萬名官兵,坐著悶罐列車,來到武漢市青山蔣家敦安營扎帳。奉中央軍委命令,他們集體轉業(yè)到了華鋼(武鋼的前身)。

誰能理解一個軍人放下鋼槍的酸楚?誰又能理解一個軍人脫掉軍裝的不舍?

但是,二師人異口同聲說:人民子弟兵,緊握鋼槍,保衛(wèi)祖國和拿起鐵鍬鋼釬建設祖國,都是為了人民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脫下軍裝,人民軍隊的本色也不會變。

冶金建設代言人

二師的官兵中有為挽救民族危亡參軍的紅軍戰(zhàn)士;有為驅逐倭寇參加革命的八路軍、新四軍;有為推倒“三座大山”投身“三大戰(zhàn)役”的工農子弟。為了捍衛(wèi)紅色政權,儒雅的姜安憲投筆從戎,跟隨毛主席南征北戰(zhàn)、不屈不撓、視死如歸。


姜安憲近照。

從作戰(zhàn)部隊到建設大軍,姜安憲向地方的同志虛心學習,向工人老大哥認真請教,這個軍械專家,日后榮升為中國一冶的宣傳部長,還是研究冶建發(fā)展史的代言人。

作為二師軍代表,1954年上旬,姜安憲就和后勤處長高云龍先行來到了青山蔣家墩,為后期進入的二師官兵做好吃住行的部署安排。

作為二師宣傳干事,姜安憲第一時間結識了蘇聯(lián)專家組,來自列寧格勒的青年專家奧坤(中國名字),對年輕的中國小伙子姜安憲留著長胡子不理解,翻譯官告訴他,因為姜安憲平日工作太忙,忽視了個人的形象。姜安憲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下班后立刻把自己的胡子好好修理了一番,第二天奧坤向了他豎起了大拇指。

在一次專家討論會上,姜安憲即興朗誦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伏爾加河》,專家們都被濃濃的鄉(xiāng)愁震撼了,特別是奧坤聽了后眼含熱淚,之后他們成了好朋友,奧坤還送給他很多工程照片……去年湖北省檔案館還邀請姜老口述中國第一個鋼鐵基地建設和二師人的冶金情懷。

武鋼建設公司掛牌成立,組建了土方、機械、電氣、安裝、管道、筑爐、給排水等10多個公司和醫(yī)院、學校、培訓中心等輔助系統(tǒng),為確保1958年9月13號高爐順利出鐵,退伍官兵們同廣大工人老大哥攜手并肩做好了開工投產的準備。

光陰荏苒,當年風華正茂的姜安憲在奔九的路上,他現(xiàn)在是中國作協(xié)的作家,曾編纂《一冶志》、《湖北年鑒》,《湖北冶金志》,榮獲湖北省記協(xié)二等獎、湖北省地方志成果獎。姜安憲依然繼續(xù)活躍在思想文化、宣傳教育的舞臺上,不忘初心,奉獻余熱。

軍校畢業(yè)的繪畫者

半個世紀以來,從總公司機關到班組,從礦山井下到建設煉鋼廠,從醫(yī)院到學校,從前方到后方,處處都有二師退伍官兵的身影。

武鋼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毛澤東主席親臨現(xiàn)場觀看,成為新中國鋼鐵工業(yè)和冶建行業(yè)永遠的輝煌。上世紀70年代,中國一冶人參加當時中國最大的煉鐵爐武鋼四號高爐建設,鄧小平稱贊為“又打了一個淮海戰(zhàn)役”。之后參加“一米七”工程會戰(zhàn),拉開了武鋼改造和我國鋼鐵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序幕。老戰(zhàn)士張遠就是參與者和見證者。


張遠。

這個從中南軍區(qū)軍大湖北分校畢業(yè)的二師老戰(zhàn)士,曾在荊江分洪、公路二師工作,先后兩次榮獲三等功。

對武鋼建設他如數(shù)家珍,張老回憶說,武鋼幾乎所有的工程都凝結了中國一冶人的心血和汗水。在實現(xiàn)祖國鋼鐵夢的偉大征程中,幾代中國一冶人默默奉獻60余年,托起共和國的鋼鐵脊梁。

離休之后,“90后”的張老開始癡迷國畫。他深情地說,國畫是中國畫的精髓,當兵打仗去了許多地方是為了保衛(wèi)祖國,退伍搞建設也去了許多地方是為了建設祖國,我們的國家很美,我不能不愛她,我要用手中的畫筆表達我對她的赤子之心。

前進的號角依然吹響

1955年,官兵們從“三九”到“三伏”,一根扁擔、一把鐵鍬、一堆竹筐,經過10個多月的鏖戰(zhàn),武昌至青山的主動脈——武青二干道(和平大道)貫通,與廠區(qū)連接的冶金大道、廠前地區(qū)達到貫通,武昌電廠至青山鎮(zhèn)的高壓輸電線網架鋪設完成,通往長江一號水泵站的排水溝、管網鋪設完成,實現(xiàn)了廠區(qū)外部全面的“三通”,為武鋼主廠區(qū)全面破土動工,再度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


王宗來。

1947年,參加八里莊埋伏戰(zhàn)斗的王宗來,不茍言笑,標準的國字臉,天生的軍人氣場。

88歲的王老說:第一次上戰(zhàn)場聽到子彈從耳邊“嗖嗖”飛過,好像是首長下令——“沖沖沖”;第一次在施工現(xiàn)場聽到混凝土振動棒發(fā)出“突突”的聲音,好像還是首長在下令——“沖沖沖”……

1962年,武鋼第一期工程主要任務完成后,二師的一冶建設者南征北戰(zhàn)參加了馬鋼、邯鋼、攀鋼等冶金企業(yè)建設新任務,為冶金企業(yè)在全國開花結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七十年代,中國一冶又承擔了武鋼“雙四百”和“一米七”的主要工程任務,王宗來已經由一名士兵成長為中國一冶水泥廠的黨委書記。

“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王宗來時刻不忘黨的宗旨,不忘自己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員。即將在武漢市青山江灘舉辦的軍運回沙排比賽,讓王宗來熱血沸騰,他翹首期盼在那一刻自己建設的青山成為世界的焦點。 (中國一冶集團 陳 明 詹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