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23時27分,伴著開車鈴聲響起,最后一趟K274次列車緩緩駛出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站,朝著終點飛馳而去。這是最后的一趟草原列,從此草原列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聽到草原列停運想的消息后,我不禁感慨良多。草原列,從開通的那天起,就承載了許多人的記憶……

30年,彈指一揮間,多少青絲變白發(fā)。在我的青春記憶里,1989年離開家鄉(xiāng)包頭,遠赴烏蘭浩特電廠施工,成為永恒的記憶。30多年前,那時的交通還十分不便,從包頭到烏蘭浩特近1500多公里,需要乘坐草原列前往,從包頭到呼和浩特,然后從呼和浩特乘草原列到白城,再到烏蘭浩特電廠施工工地。曾經(jīng)乘坐草原列往返過多次,特別是年底春節(jié)回家的場景,那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的喧鬧場景,著實讓人今天回憶起來“觸目驚心”。上車之時,人們手拿肩背著大包小包,本來就異常擁擠的車廂,變得更加擁擠,過道里和衛(wèi)生間旁邊都是席地而坐的乘客,能坐上硬座都是十分難得的。車廂里的汗味夾雜著煙味,飯味,本來就暈車的我則更加難以忍受,兩天兩夜的車程,上衛(wèi)生間要跨過人山人海,所以堅持少吃飯,下車后頓時感到兩腿軟軟的。那時我們施工的烏蘭浩特電廠附近僅有幾趟公交車,出行時有時候就坐馬車。1990年回到包頭后,再也沒有乘坐過草原列,再也沒有去過烏蘭浩特,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一定重返當(dāng)年奮斗過的地方,找尋那些青春的回憶。我想,今天的那里也一定伴隨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發(fā)生了滄桑巨變。

青春一去不復(fù)返,把我們的年華都帶走。時代大潮滾滾前行,近些年,我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的中國二冶,也伴隨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走出了包頭,走出了內(nèi)蒙古,融入到祖國各地的建設(shè)大潮中,由此離開家出行的機會更多了。行走在路上,真切地感受到時代的變遷,交通的四通八達,出行越來越方便了。我看到,一趟趟“和諧號”、“復(fù)興號”列車風(fēng)馳電掣,讓‘天涯’變‘咫尺’,乘坐高鐵十分舒適溫暖如家 ,特別是衛(wèi)生間干凈整潔,昔日暈車,出門就“打怵”的我,早已沒有了暈車的感覺。高鐵縮短的不僅是往返時間,還有心理的距離,亦承載了滿滿的幸福。

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中華民族如巨龍騰飛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國交通早已擁有了若干個“世界第一”:高速鐵路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世界第一…… 如今,我的家鄉(xiāng)包頭,2019年底也開通了到祖國首都北京的高鐵,到北京也由原來的10多個小時,變成高鐵時代的3個多小時,對于草原包頭出行的人們來說,從北京中轉(zhuǎn)更為方面快捷。

由此,我想,運行了40年的草原列結(jié)束使命,退出歷史舞臺,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然而,當(dāng)年,對于曾經(jīng)求學(xué)、工作、返鄉(xiāng)、亦或旅游的人們來說,滿載夢想,踏上草原列,經(jīng)過漫漫旅途,則走向了人生更為美好的一個個驛站。

草原列,將永遠成為記憶中難以忘懷的時代回憶……  (中國二冶集團 范秀文)